大牛证券 1965年,毛主席罕见发火,怒斥卫生部“为老爷服务”,发生了什么

大牛证券 1965年,毛主席罕见发火,怒斥卫生部“为老爷服务”,发生了什么

1965年6月26日,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最近的工作情况,这本来也算是一次常规的工作汇报,没有什么特殊之处。然而,当毛主席听完钱信忠的话之后,却罕见地大发雷霆,直接怒斥卫生部是“老爷卫生部”大牛证券,不是人民的卫生部。钱信忠到底说了什么,竟然让毛主席如此气愤?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?

实际上,钱信忠的工作汇报里,真正让毛主席生气的是这段信息:当时全国90%的高级医务人员在城市,其中有70%的人在大城市,20%在县城,只有10%的人在农村;而医疗经费的使用,农村只占25%,城市则占了75%。

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农村“看病难”的问题就一直是毛主席心中的隐忧。在早年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时候,毛主席就提出要“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”。在延安时,毛主席又提出边区“每个乡要有一个小医务所”,而且毛主席本人对于中医和西医都很支持,曾经打趣说两种医生要搞好“统一战线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,老百姓的卫生健康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,对此毛主席可以说是心急如焚,多次强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。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,由于美军曾通过昆虫、老鼠等向我国投放病毒,毛主席一声令下,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,中国人喜欢喝热水的习惯也是那时候养成的,以前老百姓不太讲究,经常是打了水直接喝,这样很容易感染血吸虫病、鼠疫等。爱国卫生运动的结果很成功,全国的麻风病、疟疾、霍乱等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,有些疾病甚至慢慢“绝迹”了。

虽然卫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,但毛主席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减少。当时我国城市的卫生健康情况还好,比较严重的是广大农村地区,普遍存在“看病贵看病难”的问题。

这一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卫生观念落后,只要不是身体到了十分不舒服的程度,很多人都不会花钱找医生看病,而是自己忍忍硬扛过去。但是普通人不是大夫,对疾病的判断很多时候并不准确,这样一来很容易耽误最佳就医时机,因为小病最后死亡的悲剧不在少数。

二则是因为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。优秀的医务人员自然都愿意留在城市,主动选择去农村的人还是少数,这就导致了农民看病只能找村里那些不正规的“土大夫”,比如妇女分娩不去医院却去找接生婆,甚至还有人找神婆“跳大神”来治病。可想而知,在这种情况下,农村医疗事故自然是频频发生。

1953年,毛主席卫士李家骥回到云南老家探亲,当他回到北京后,跟毛主席反映了一件事。在当地,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突发急病,家人连着3次赶马车去城里请医生都没请到,最后小伙子因为没能得到救治慢慢死去了。这件事对毛主席触动很深,当时就红着眼眶对李家骥说:“我们的工作没做好,对不起人民群众啊!”

虽然毛主席一直想要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,但我国当时的现实也令人无奈,由于建国前长期战乱和贫穷,上过学、接受了专业培训的医疗人员非常稀少,就算现在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批出师。

于是,毛主席就想到了中医,和西医相比,中医不需要大量医药器械,出诊方便,而且中药价格相对便宜,在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内。1958年,毛主席作出批示: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,应当努力发掘、整理、提高。”

然而,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,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至少好几年的时间,而且大多数人学成后也更愿意留在城市里,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治。于是,一种新的模式被提出了,那就是让城里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。

城市里的医疗人才不仅数量多,质量也高,他们下乡对于农民来说当然是大好事。指示下发后,不少著名的医疗专家纷纷响应,比如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、儿科专家周华康、妇科专家林巧稚都曾加入。仅仅1965年上半年,全国各大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乡巡诊。

但是,这种模式的短板也很明显,一是医疗队人数有限,每次组织下乡顶多在三四个村镇中巡诊,而且由于是轻装上阵,许多医疗器械都带不了,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治病效果。二来,医疗队下乡和知青下乡性质不一样,医疗队是巡诊,不会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,因此老百姓看病还是很不方便。

于是在1965年6月,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时,毛主席再次意识到农村和城市就医情况的差异竟然如此之大,而且这还是在他三令五申要整改的情况下,因此毛主席才会大动肝火,怒斥道:“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%工作,而这15%中主要还是‘老爷’。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。一无医生,二无药。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,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!”

听了主席的话,钱信忠也十分惭愧,但他不是没努力过,却始终没能找到治其根本的方法,毕竟他总不能强迫那些医护人员回农村工作。毛主席其实也知道他的难处,在这次会面后,毛主席经常思考该怎么解决农村看病问题。不久后,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环境下最好的解决办法,那就是“培养一批农村能养得起的医生”,这一群体后来被称为“赤脚医生”,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毛主席认为,所谓农村“养得起”的医生,在学校读书三四年就够了,主要是靠实践提高技能,这样的医生虽然本事不大,治不了什么疑难杂症,但治普通人的小病还是绰绰有余的,看病的费用自然也不高,这样一来,农民们就不会去找那些江湖郎中和巫医神婆看病了。

看到这里,也许有人觉得,人命关天,治病的大夫怎么能是只读了几年书的人呢?如果是现在,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,不管是医院还是诊所,大夫基本上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。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60年前的国情,当时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,如果执意要求所有大夫都是高材生,农村地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。而“赤脚大夫”可能医术不是特别高,但普通疾病他们是很有把握的,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农民看不起病或者乱吃药的情况出现。

毛主席下达指示后,卫生部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医学速成班,挑选了一批高中毕业生和医学世家背景的年轻人作为第一波“赤脚医生”,他们在卫校统一培训一年半后被分配到各地乡村。

事实证明,毛主席的决策十分英明,这批赤脚医生在农村地区表现优异,切切实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的问题,造福乡里。当时有报社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几个赤脚医生的先进典型,引起了轰动,毛主席看后还特意写下了批示:“赤脚医生就是好”。

1965年,全中国只有120多万医务人员,“赤脚医生”诞生后,在全国的积极响应下,十几年之后,仅农村地区就增加了至少100万名赤脚医生,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,农民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自然也得到了解决。

赤脚医生们都十分谦虚好学,他们知道自己接受专业培训时间不长,工作又责任重大,因此很多人在下班后都会主动找来专业书籍,刻苦钻研医术,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而且,考虑到有些农民可能怕花钱不看病或者看不起病,那时候看病就医十分便宜,有些地方只需要5分钱挂号费,打针吃药都不用自己花钱。这样一来,大家身体不舒服就会自觉去找大夫看病,像以前那种就医不及时死亡的例子越来越少了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如今“赤脚医生”这一群体已经逐渐消失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大牛证券,千千万万的赤脚医生的确治愈甚至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,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因此我们依然要铭记他们的功劳。

李家骥卫生部毛主席钱信忠农村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

Powered by 配资门户网_正规实盘配资_十大实盘配资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